1916年10月,现代著名作家郭沫若写了一首现代爱情诗。
维纳斯(维纳斯,罗马神话中的美丽和爱情女神)
我把你的爱嘴比作酒杯。
葡萄酒喝不够,会让我经常沈醉。
我把你和茹头比作两座坟墓。
我们都睡在坟墓里,我们的血变成了甘露!
1921年,这首诗被收入郭沫若的第一本诗集《女神》,这本诗集为新诗的到来奠定了基础!
此诗甫一问世,便引起轩然大波。
这首诗一出,引起轩然大波。
郭沫若和服照
这首诗是郭沫若写得最“黄”的一首。太露骨,太大胆,太超前。
郭沫若以极大的勇气和想象力,大胆而公开地展示了他如火的激情。
这首诗的第一节,郭沫若直言不讳地写下了“爱嘴”二字,把“爱嘴”比作“酒杯”,把接吻比作喝醉。
第二节,把茹头隆重地纳入诗中,把茹头想象成“坟墓”。
最后以“血化甘露”结尾,无论想象、形象、画面、情感,都很有冲击力。
从现在来看,这首诗的手法略显简单。
但当时新文化运动方兴未艾,封建传统文学思想仍占主导地位。
郭沫若奇特瑰丽的想象力和大胆的表现手法着实令人震撼,震惊了整个中国文坛。
大家都被忽悠了。这孩子是谁?你怎么敢写!
其他人很好奇。这首诗是写给谁的?
郭沫若,原名郭开真,四川乐山人,生于光绪十八年(1892年)。
1914年1月,郭沫若在大哥郭的支持下赴日留学。
同年秋,考入东京第一大学第三医学预科班。
1915年,郭沫若转入冈山第六大学学习。
那时候的郭沫若只想学医术,做个好医生,用他的话说就是。
“做一个跑道医生,背着一个药袋,走遍全国的乡村,为贫困群众做义务治疗”。
其实郭沫若缺乏学医的热情,他更喜欢从事文学创作。
1916年暑假期间,郭沫若突然听到一个噩耗。
他在东京第一高等专科学校的好友陈龙骥得了肺病,送进了圣路加医院,郭沫若赶紧来东京看望朋友。
他在东京第一大学的好朋友陈隆基得了肺病,被送到圣路加医院。郭沫若很快来到东京拜访他的朋友。
郭沫若与日本留学生合影。
郭沫若见到陈隆基后,病情逐渐加重,起不来。郭沫若只好把陈隆基送到卫生研究所。
可惜陈隆基病得太重,最终去世。
郭沫若怀着悲痛的心情为朋友们办理了丧事。
当他回到圣路加医院给陈隆基拍x光片时,遇到了医院里的一名护士。
这位护士叫不二子·佐藤,1894年3月4日出生于日本仙台宫城县的一个富裕家庭,比郭沫若小两岁。
不二子·佐藤的家庭在日本很奇怪。她的爷爷是典型的日本武士,是日本仙台的“剑道导迷”(即剑道老师)。而她的父亲接受了西方思想,成为了一名牧师。
在父亲的影响下,不二子·佐藤也成为了一名基督徒,接受了新思想,并参加了一所由美国人创办的新女子学校。
1915年,不二子·佐藤从一所女子学校毕业后,她的母亲为她订了婚。
外川智子·佐藤毫不犹豫地离家出走,来到东京圣路加医院,成为一名妇产科护士。
当郭沫若回到圣路加医院拿X光片时,意外邂逅了佐藤富子。
当郭沫若回到圣路加医院去照x光时,他意外地遇见了不二子·佐藤。
佐藤富子
在秋露秋意的第七天,该见面的见面了,多是世间的那些在一起的人,而是容颜夫妻。
刹那间,两人互相吸引,眼神交缠在一起,久久不离。
正好,那时x光胶片还没有冲洗出来。
不二子·佐藤当时就提出要送给郭沫若。
就这样,两个相爱的年轻人留下了联系方式。
一周后,回到冈山的郭沫若收到了不二子·佐藤的x光片和一封用英文写的慰问信。
信中,佐藤富子和她父亲一样,用宽恕的教义安慰郭沫若,叫他接受我的悲痛,改变自己。
这封慰问信如雨救了郭沫若的命。
此时的郭沫若正处于极度迷茫和抑郁的时期。
首先,他被旧式婚姻所束缚。在他出国留学之前,他的母亲要求他和张琼华结婚。
郭沫若对张琼华没有感情基础。结婚五天后,郭沫若离家出走,去了日本。
其次,郭沫若学业不顺,繁重的学习让他喘不过气来。他想从事文学创作,但旧体文学让他无法发力,新体文学的探索迟迟找不到灵感。
第三,人在异乡为异客。郭沫若在日本留学期间,被日本留学生排挤欺负。
郭沫若当时很孤独,很痛苦,很压抑,很愤怒。他曾想过出家,然后自杀。
佐藤不二子的出现,像一个天使,拯救了迷失的郭沫若。
郭沫若欣喜若狂,找到了人生的新希望。他确信自己爱上了这个女孩。
郭沫若给不二子·佐藤写了第一封信。
在信中,郭沫若一开篇就流露出自己的心声,大胆表白,写道:
“当我在医院门口看到你的时候,我立刻觉得我好像看到了圣母玛利亚。你的脸闪着圣洁的光,你的眼睛会说话,你的嘴像樱桃,我爱上了你。”
在日本,很少有人像郭沫若一样直爽热情。
佐藤富子动心了,犹豫了,但她没有拒绝,开始和郭沫若交往。
冈山和东京相隔千里,但在短短的四个月时间里,两人已经连续通信超过40次。最频繁的时候,两人每周通信5次。
这年9月,不二子佐藤给郭沫若回了两封信。
一封信写道:
“我向往的哥哥:我每天都在想你。我不知道你现在的情况是怎么样的……”
另一封信写道:
“哥哥:除了你,我谁都不能爱。我的身体和灵魂不允许被除你之外的任何人拥有。”
两人就这样坠入爱河。
两人就这样相爱了。
佐藤富子和郭沫若
今年10月中旬,不二子·佐藤放了五天假。
和所有恋爱中的女生一样,她想和郭沫若共度这段时光。
两人秘密约好去滨川、大森和周放旅行。
这五天的相处让两个人有了更深的了解。
一天晚上,明月当空空,星星点点,清风徐来,引发了一场火热的爱情。
两人紧紧相拥,完成了初吻。
郭沫若在《生成》的启发下,激情难抑,写下了短诗《维纳斯》。
从那以后,郭沫若为他最喜欢的不二子·佐藤写了《新月与白云》、《死亡的诱惑》等诗。
从此诞生了一位文豪,郭沫若成为中国新诗的奠基人!
这年年底,郭沫若和不二子·佐藤不顾双方家庭的反对,毅然自由地走到了一起。
婚后,郭沫若为不二子·佐藤改名为郭安娜(意为美丽)。
从此,樱花树下亭亭玉立的佐藤成了的郭。
1917年12月12日,郭安娜生下郭沫若的长子郭(后改名为)。
1920年3月15日,次子郭伯生(后改名为郭波)出生;
1923年1月22日,第三子郭佛生(后改名郭)。
至1923年3月,郭沫若从日本九州大学医学部毕业时,郭安娜已经是三个孩子的母亲(此后1932年,郭安娜又生下了四子郭志鸿,长女郭淑瑀)。
到1923年3月,郭沫若从九州大学医学院毕业时,郭安娜已经是三个孩子的母亲了(之后,在1932年,郭安娜生下了第四个儿子郭志宏和大女儿郭淑轩)。
郭安娜和郭沫若
这段时间,郭沫若经济拮据,日子过得很短,但富家女郭安娜并没有抱怨。她尽全力照顾郭沫若一家,解除他的后顾之忧。
郭沫若毕业后不久,他打算带着郭安娜和他的孩子们回到中国。
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摆在了他的面前,如何处置原配妻子张琼华。
大哥告诉他两条路:第一,与张琼华离婚,第二,与张琼华和郭安娜一起生活。
郭沫若思虑再三,选择了第三条路。他写信给他的大哥:
“从张那里,我的思想并不那么新;两个女人同居,我的心思没那么老,不新也不老,只好那样生活。”
因此,郭沫若采取了折中主义,既不与张琼华离婚,也不与她同居(最终,张琼华终生未娶他人,仍是郭沫若名义上的妻子),而是选择了与郭安娜同居。
1923年4月1日,郭沫若带着郭安娜和另外三个孩子回到中国。
期间,因为贫困生活所迫以及郭沫若参加革命后条件不允许,夫妻俩多次分别。
这期间,夫妻俩因贫困所迫,郭沫若参加革命不被允许,多次分手。
大革命时期郭沫若和郭安娜的家庭照片
1928年2月,参加过南昌起义的郭沫若辗转多地,准备去日本。
临行前,郭沫若得了伤寒,病重去世。医生让郭安娜准备葬礼。
郭安娜没有放弃,悉心照顾郭沫若,最终救了郭沫若。
这是郭安娜第二次救郭沫若。
此后,郭沫若一直生活在日本。由于郭安娜的关心,他能尽其所能地发挥自己的才能,并最终成为文学大师和历史学家。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全面抗日战争开始。
7月25日凌晨四点半,郭沫若强忍心头之痛,毅然“弃妻弃子”,回国参加抗战。
当郭安娜发现时,她非常痛苦,但她非常理解丈夫的决定。
十多年后,郭安娜与郭沫若失去了联系,她独自抚养孩子。
因为郭沫若的抗日关系,郭安娜多次被日本警察骚扰、盘问、逮捕,一言难尽。
最终,郭安娜被驱逐出日本。
日本没有佐藤不二子,只有郭沫若的妻子郭安娜。
1947年11月,郭沫若来到香港,公开露面,发表文章,开始统战工作。
远在日本的郭安娜得知了丈夫的消息。
1948年5月,归心似箭的与郭、郭佛生、郭树轩来到香港,万里寻找丈夫。
在香港九龙山林道上的一幢小楼上,郭安娜和三个孩子见到了郭沫若。
郭安娜和他的三个孩子在香港九龙山森林路上的一栋小楼里见到了郭沫若。
郭沫若和郭安娜的全家福
历经11年沧桑,夏冬交替,郭安娜春天去了秋来。她不再年轻,但她对郭沫若的爱从未改变,至死不渝。
郭沫若呢?此时的安娜还是他的天使吗?
那一刻,郭安娜非常激动。她想像初恋一样投入丈夫的怀抱。
然而,她犹豫了,因为她看到一个远比郭沫若年轻的女人站在她身边。
这个女人是郭沫若的第三任妻子于立群,也是郭沫若在20世纪30年代的红颜知己于立臣的妹妹。
于立群和郭沫若1938年未婚同居,1939年结婚。她为郭沫若生了五个孩子。
此时,她带着孩子站在郭沫若身后。
如果郭安娜感到震惊,她不需要郭沫若向她解释。她知道发生了什么。
我一心向明月,明月照沟渠。
这种事本不该发生,但还是发生了。
11年的梦想,一路走来,苦苦寻觅的丈夫,她等待的,只是短短的一段距离。
此时相见,且争之。
郭安娜没有哭,转身就走。
不久,组织找冯乃超和郭安娜商量今后的打算,处理郭沫若与两位女士的关系。
此时,郭安娜不仅是一个被遗弃的女人,还是四个孩子的母亲。
她可以接受失去丈夫,但不能允许孩子失去父亲。
她想了想,答应和郭沫若离婚,但有三个条件。
第一,郭沫若负责郭志宏和郭树轩的学费;
第二,郭沫若要给郭安娜本人一笔可观的抚养费;
第三,在上述两个条件得到圆满解决后,郭安娜要求郭沫若在报纸上宣布两人离婚。
经过反复讨论,郭沫若答应将自己部分作品的版权归郭安娜所有,勉强满足了前两个条件。
第三个条件,卡住了,郭沫若做不到。
如果他在报纸上发表声明,他和于立群十年的婚姻是什么样的?
郭沫若此时并不代表他一个人。这会造成什么样的不良影响?
最终,由于种种原因,双方协商未果。
郭安娜见过郭沫若几次,郭沫若都避而不谈。
接着,找到和邓(北伐前在广州见过夫妇),希望做这件事,但仍悬而未决。
因此,直到最后,郭安娜都是郭沫若名义上的妻子(事实上,张琼华也是)。
后来,毛泽东亲自组织郭安娜加入中国国籍,并在远离郭沫若的大连定居。
从那以后,这对夫妇见过几次面,一切都很平静,至少在郭安娜表面上是这样。
1975年下半年,郭沫若病重,住进北京医院。郭安娜陪女儿去拜访郭沫若。
郭安娜的第一句话是,“你变了,变善良了,你会上天堂的。”
这次重逢,夫妻俩一直用日语交谈,但他们熟悉的声音注定改变不了他们海誓山盟的誓言,只留下他们回味无穷的低语。
重聚期间,郭安娜还向郭沫若展示了去年她返回日本时拍摄的两人在市川故居的照片。
照片里,有的没变,有的花草树木死了,两个人的爱情也死了。
然而此时此刻,留下的只有美好的回忆。
沙扬娜拉,低头的温柔,像一朵出水芙蓉的羞涩,说着“保重”,说着“保重”。宝藏里有甜蜜的悲伤。
(注引自徐志摩《石安中的娜拉》)
沙扬诺拉,再见,再也见不到你了。
这是郭安娜和郭沫若最后一次见面。59年前,他们第一次相遇在东京的圣路加医院。59年后,他们在北京医院再次相遇。
或许是冥冥之中自有天意,两人首次邂逅和永别都是在医院。
也许这是天意。两个人都是第一次见面,在医院里永远说了再见。
郭沫若晚年照片
1978年6月12日,郭沫若逝世。
得知这个消息后,郭安娜简单地说:
“上帝会热情地欢迎他,在那里他会得到安慰和快乐。”
1994年8月15日,郭安娜因病去世,享年100岁。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中央统战部和上海统战部组成治丧小组,小组发布讣告,上面赫然写着:
郭沫若同志的日本妻子郭安娜女士!
在郭安娜生命结束的那一刻,她是郭沫若的妻子。她过去是,将来也永远是。也许这就是她一生的执着。
她爱过,付出过,拥有过,失去过,甜蜜过,悲伤过,这就够了。
这位郭安娜的百岁老人就这样走了。她带走了一个世纪的爱情。
爱情就像樱花,一直开到了凋零,却熬不过仲夏,而那个“维纳斯”却成了永恒。
而这首里程碑式的新诗,将永远属于她!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