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行出状元|杨勇:大国海油工匠,筑深海之梦

2013年,行行毕业于西南石油大学的出状杨勇走进中海石油深海开发有限公司,如今是元杨勇大油工亚洲最大深海油气平台荔湾3-1的生产主操。10余年间,国海杨勇筑梦蓝海,匠筑胸怀匠心,深海始志攻坚克难,行行以技术创新、出状工艺创新持续突破探油深海关键核心技术,元杨勇大油工走出一条不负青春、国海不负韶华的匠筑奋斗之路,为国家深海清洁能源事业贡献出青春的深海力量与担当。

杨勇,行行珠海特级工匠、出状高级技师、元杨勇大油工高级工程师、珠海技能大师工作室工艺带头人,珠海大国工匠分享交流报告团成员,曾获海油工匠、中国海油基层标兵、珠海市技术能手等称号。目前已取得国家授权专利21项,发表论文27篇,为海上员工编写各类培训教材、操作规范16.5万余字,通过技术攻关、创新创效为企业创造效益1.5亿元。

善于学习勤于实践,努力锤炼本领

“杨勇善于学习,勤于实践,他沉得下心、坐得住冷板凳,身上具有钻研难题的韧劲儿。”这是杨勇初踏岗位,师傅赵迎涛对他的评价。

2013年,22岁的杨勇被分配到白云气田番禺34-1平台,此时平台陆地建设正处于关键阶段,每位师傅们都如拧紧了“发条”高速“运作”,对新员工的培训只能见缝插针式进行。白天,杨勇用心观察师傅的操作,用本子记下操作要点难点,一有时间他还顺着图纸爬管线,夜晚他挑灯夜读恶补技术知识。平台建设结束,实习期刚满的杨勇已对每一条管线都了如指掌。

年轻的杨勇刻苦学习努力锤炼本领,换来的是技术的突飞猛进,厚积的实力让他敢于迎接挑战攻坚克难。2015年,番禺34-1平台进口了一套当时国内最先进的MRU(乙二醇回收装置),但高昂的厂家调试费用使得装置调试迟迟未能启动。技高人胆大,此时,杨勇站了出来“揭榜挂帅”,面对全英文的设备说明书他查字典逐字翻译,将新设备摸熟摸透,他和团队以不放弃的精神几经调试,最终啃下了“硬骨头”,保障了设备成功运行。

行匠人之事攻克难关,为企业减少经济损失

砺匠人之心、行匠人之事。面对深海能源开发生产过程中出现的难题,杨勇总是以过硬技术及时发现问题,并以对生产实践的深刻认识攻克关键核心技术,开拓创新,提出最优解决方案。2018年,杨勇在分析MRU日常化验数据发现,核心设备重沸器发生内漏,水下番禺351、352气田即将面临停产风险。时值冬季保供阶段,为减少关停对下游产生的影响,杨勇作为现场生产主要负责人,对设备原理进行细致研究和理论分析后,开展了多项现场试验,获得了上千组试验数据。通过对试验数据的整合分析,他大胆提出了创新改造方案,保证了贫乙二醇满足水下注入要求,成功避免了重沸器损坏后水下停产的严重后果,保证了气田的生产时率,避免天然气产量损失4688.6万方,凝析油2186.87方,直接减少经济损失达9532.915万元。

创新是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加速向前的引擎驱动。杨勇步履不停,他以工匠精神不断钻研新技术新工艺,成为引领自主创新的领军技能人才,带领团队持续攻关,解决了“MRU装置自主调试与应用”等十余个技术项目,成功突破了MRU的瓶颈难题,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填补国内空白。

带领团队勇于创新,深海工匠梦变为现实

识以领之,方能中鹄。2020年,白云气田开展青年人才培养轮换计划,杨勇来到了他梦寐以求的荔湾3-1平台。这里是亚洲最大海上固定油气处理设施,由中外双方共同管理,有着众多不同的大型设备和生产流程。可刚来到,已成为生产主操的杨勇迎头就碰上第一个难题:如何不停产在线实现深水井口降压生产?面对新的挑战,杨勇抱着“滚石上山”的决心,配上“创新”的利剑,越是艰辛,干劲越足。他一头扎进降压工艺的研究中,查找国内油气开采降压工艺案例,对比深水海管降压的特殊性,经过反复论证推演,成功实现了荔湾3-1平台超深水海管在线降压生产。这一成果获得中海石油深海开发有限公司科技进步二等奖。

“颗粒过滤器滤芯的卡箍不能扎得太紧,容易挤压垫圈开裂,也不能太松,滤布容易脱落,卡箍两边要均匀上紧,这样才能让滤布与滤柱更好贴合。”成为生产主操后,杨勇也当上了师父,他对徒弟和组员倾囊相授,努力打造一支学习型、知识型、技能型的团队。自2020年杨勇成为创新工作室工艺带头人以来,培养出技师20名,高级技师3名,珠海工匠6名,珠海市技术能手2名。

如今,杨勇的班组、团队成长为一支“想干、能干、真干”的优秀集体,先后获得南海东部上产2000万吨优秀班组、中海油 “优秀青年先锋队”、在粤央企青年安全示范岗及全国质量信得过班组等荣誉称号。

向海而生,奋楫争先。杨勇说,“十年的历练,使我在海油找到了人生的价值,读懂了当代海油青年所肩负的责任与使命。习总书记对工匠精神的阐述深深的鼓舞着我,为此我将不懈的努力和奋斗,把自己的深海工匠梦不断变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