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知识 >>正文

地震后,那碗热气腾腾的牛肉面

知识22人已围观

简介◇石彦伟上接2月25日四版)2.马良桥畔正兴达马红海揉了揉案子上的这团面,纹丝不动,再使劲揉,还是硬邦邦,才知是被冻得缩住了。凌晨才从广河拉来的面,和开了才带来,这么快就冻成这样。那种凉,是从手心传到 ...

◇石彦伟

(上接2月25日四版)

2.马良桥畔正兴达

马红海揉了揉案子上的地震后这团面,纹丝不动,那碗再使劲揉,热气肉面还是腾腾硬邦邦,才知是地震后被冻得缩住了。凌晨才从广河拉来的那碗面,和开了才带来,热气肉面这么快就冻成这样。腾腾那种凉,地震后是那碗从手心传到全身的凉。活了39岁,热气肉面拉了20年面,腾腾来到兴达珍宴当厨师长也有6年,地震后算是那碗经过些世面了,可这样硬的热气肉面面,他还没见过。

往常都是在室内做拉面。面嘛,哪有在室外拉的呢?就是疫情时,马红海所在的兴达集团也没少给医护人员、警察和志愿者做过爱心面,那也是在室内做好送过去。若说室外,唯有一次,那是2013年广河泥石流,他也去灾区现场做过拉面,但那是8月,热得很。

两行长队早就排起来了,几百双乌黑黯淡的眼睛好像都在直直地盯着他,像是针在扎着。炉火旁围满灾民,不能去挤,马红海索性把冰凉的面放在自己肚子上捂,衣服上沾满面粉;又从煮开的汤锅里舀了些热面汤,兑在面团上,使出全身力气揉起来。那面也像知趣了,才服软般地动了动。他撒上三成蓬灰,与另外两个兄弟各守半袋子面,把全身重量都灌在手腕上,想把最好的劲道揉出来。不一会儿,汗珠子就贴满了身,风一吹,透了。

12月19日。地震发生后这一夜,马红海和所有身在广河县的兴达兄弟们都没有睡觉。楼在摇晃,他们先是跑到院子里避险,不到两小时,马良经理把大家召集到一起,传达了兴达集团董事长马青龙打来的电话:集团旗下所有餐饮机构总动员——兴达珍宴、兴达6号肥牛、兴达牛肉面,全部开赴救灾一线!牛肉面馆,关停!

三家餐饮店的30位员工组建了一个临时团队,在马良经理率领下,连夜准备牛肉、面粉、锅灶,他们想得周到,连水都带上了,装了11辆车。凌晨5点半,车队浩荡出发,8点半抵达大河家镇文化广场。

上午10点半,第一碗面出锅了,一下子就排了一千多人的队。那些冻了一夜的老人、孩子,嘴皮青着,脸通红通红的,抖抖地接过这碗热面,有人笑了,有人哭了。

到了下午,一个负责拉面的小哥有点站不住了。他叫马义翔,本来在长春开过面馆,疫情后把店转掉,回到家乡加盟兴达。他脸色惨白,感觉风穿透后背,头也疼起来。马良经理让他下去休息,可他心里急,咬牙硬挺,忽地眼前一黑,晕倒在案旁。

“你们守着面摊,怎么就不能先填补一口,吃饱了再干?磨刀不误砍柴工啊!”

“石老师,您是不知,那时节真是一分钟都误不得啊!”马良经理告诉我,两排队伍,两口大锅,两人揉面,四人拉面,一个萝卜一个坑,下去几个人,一条流水线就断了。灾民眼巴巴等着呢,谁有闲心吃!

“如果灾民都吃过一遍了,没人排队的时候呢?”我不死心,追着问。

“咋可能没人?队永远那么长,吃不饱的会循环来排啊!”

晚上8点半,人稍微少点儿,师傅们才轮换着吃上第一口饭。不知何时,那个败下阵去的马义翔,抓了片药吞下,又挺立在案板前。那挥舞的双臂,坚定有力,一直拉到半夜11点。回到车里,他又吞下一片药,等着早上睁开眼,继续拉面……

当我在广河见到马义翔时,问他何苦如此拼命,他淡淡地说:“我能拉,就尽量多拉一碗,直到一碗都拉不出来了。”

兴达团队在大河家镇这个点,一共坚守了5天。第一天最难,第二天陆续有了新战友,饺子、大饼、抓饭全来了,文化广场几乎成了美食汇,各路媒体也多半聚焦于此。然而此时,马良经理决定:“我们撤!”

第二批兴达人是要去积石山县柳沟乡“开荒”了。柳沟乡在深山腹地,沟壑纵横,交通不便。他们去的尕集村尽管没有伤亡,但遍地危房,村民搭着简易帐篷,吃饭成了问题。

柳沟乡摊位负责人马万林,47岁,临夏康乐人,兴达6号肥牛店厨师长。考虑他毕竟不是小伙子了,这每日进山往返的苦,能受得住吗?马万林却说,前面5天,他在广河待命,早坐不住了。以前凡是这种大灾,冲锋陷阵的都是人民子弟兵,“想不到这次,我们做餐饮的也有用武之地了,我们也能上战场!”这位年近五旬的老将,带着第二波弟兄,在山里一干就是8天!

有一位叫马牙古白的老员工,不仅负责拉面,还要开车。早上从广河装满食材,白天拉一天面,晚上再从柳沟乡开回广河。媳妇怕他感冒,叮嘱他多穿点,可还是感冒了,嗓子疼,没劲。他忘不了尕集村那些上学的娃娃,和自己娃娃一般光景,一日三餐,都来这里吃。有个尕娃,七八岁,吃了第一碗,不好意思再排队,悄悄站着看。正在拉面的马牙古白小声对盛面的说:“这娃没吃饱。”又给他盛了一碗。还要吗?不要了,默默走了。马牙古白的心,像搅进一团浆水,酸酸的。

我来到广河,专门寻访兴达珍宴,两次走进兴达旗下的伊穆兰牛肉面馆,见到几乎所有亲临一线的拉面师傅。面对我的提问与拍摄,他们羞涩讷言,比如要问“有什么印象深刻的事吗”,他们深思熟虑半天,总会回答两个字:“没啥。”这是一群习惯了沉默不语的行动派,牛肉面群体的标配表情。

不过,倒是所有人都对出差在外的董事长马青龙赞不绝口。这种赞叹,也在当地老百姓中听到,他们叮嘱我一定要去看看马良大桥。

晨光熹微的广通河上,横跨着飞架南北的马良大桥,在冬日暖阳映照下雄姿巍峨。据纪念碑载,这桥是一位叫马良的企业家为报效桑梓,于1992年投资57万元所建。不但如此,就连沿河两岸的水泥护堤,县城、山区里的公路,他都仗义疏财,故而广河百姓无人不念他的好。2001年,马良创办甘肃兴达集团,把一家靠毛纺加工起家的小作坊,发展成当地首屈一指的实业综合体。献身一线的几家餐饮店都在这马良桥畔,兴达花园等知名地产也坐落在桥畔。

这位马良,不是前面所说的那位同名经理,而是一位老先生,是马青龙董事长的父亲。子承父业。马青龙接管兴达后,秉承父子两代矢志不改的初心,力行公益,实业报国。这次抗震救灾,马青龙统帅的兴达公益团队共派驻30人,坚守14天,是进驻灾区最早、离开最晚、志愿服务人数最多的餐饮团队之一,却很少见到报道。更鲜为人知的是,兴达集团还向灾区捐款50万元、捐献价值20万元物资,参与多处活动板房的组建。

积雪覆盖的广通河,宽阔深远,静默无声。伫立马良桥头,我心中的一条河却在激流喧腾。原来,一个家族的道德力量真的可以赓续,一个民族的爱心善行真的可以川流不息。

(未完待续)

编辑:海霞 责任编辑:孔令定

Tags: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