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全球行丨探寻千年历史文脉 丝路盛景犹在眼前

古丝绸之路横贯全境,全球千年前甘肃是行丨古代中国通向西方的门户。从天水到兰州,探寻从武威到张掖,历史再从玉门到敦煌,文脉新华社“一带一路全球行”报道团在这里停留了8天,丝路盛景寻找古代东西方文明的犹眼灿烂与辉煌。

“敦煌”“莫高窟”,全球千年前两个关键词便将你我从现实拉进千年历史文脉中,行丨直观感受古丝绸之路的探寻发展和东西方文明的交融。

735个洞窟、4.5万平方米壁画、文脉2000多身彩塑,丝路盛景莫高窟记录下历史的犹眼变迁、艺术的全球千年前演进,流传下包罗万象的史料。公元前138年和公元前119年,张骞两次奉命出使西域,丝绸之路由此被“凿空”。在莫高窟第323窟北壁西侧,绘制于唐代的“张骞出使西域图”由4组画面组成,呈“凹”字型排列,每个画面有清晰的榜题。这幅图画面生动,故事情节完整,用演绎的佛教故事,讲述张骞开拓大道、促进东西方文明交融的不朽传奇,堪称敦煌壁画之精品。

在敦煌,悬泉置遗址同样备受世人瞩目。悬泉置是汉代长安至敦煌目前唯一可考的驿站,悬泉置遗址出土悬泉汉简共3.5万余枚,其中有字简2.3万余枚,详细记录了汉代驿置建筑规划、结构及邮驿制度。

这件出土于敦煌悬泉置遗址的简牍——《康居王使者册》,全称《永光五年康居王使者自言献驼直不如实册》,现藏于甘肃简牍博物馆。7枚木简编连成册,293字记录了公元前39年,来自中亚的康居王使者等一行人向西汉朝廷献贡骆驼时遭遇不公,朝廷受理纠纷、解决问题的经过。甘肃简牍博物馆馆长朱建军称,此件文物不仅为研究汉朝与康居友好往来提供了第一手材料,更是见证丝绸之路繁盛通达的重要实物。

男子持杖倚兽、12个人物头像活灵活现、葡萄卷草纹相互勾连,这件出土于甘肃靖远的鎏金银盘,是典型的东罗马风格器物,现藏于甘肃省博物馆。有学者认为,银盘中心浮雕男子是希腊神话中的酒神狄奥尼索斯,而银盘内壁主体图案,正是通常用来表现酒神的葡萄纹。甘肃省博物馆副馆长班睿介绍,该器物属东罗马帝国产品,经丝绸之路长途贩运至中国,是中西文化贸易交流的重要实物见证。

古丝绸之路的开拓与发展,东西方文化的交融与碰撞,在甘肃留下了无数璀璨瑰丽的历史文化艺术珍品。透过这些丝路奇珍和文化遗产,“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绝于途”的古丝路盛景仿佛就在你我眼前。

策划:齐慧杰

监制:胡国香

终审:何莉 张越

记者:何问 陈倩

设计:聂毅

编辑:谭慧婷 冯筱晴 牧小湘 邱星翔

图片素材:敦煌研究院 甘肃省博物馆 甘肃简牍博物馆

学术指导:敦煌研究院副院长 张小刚

甘肃省博物馆副馆长 班睿

甘肃简牍博物馆馆长 朱建军


编辑:马宇 责任编辑:孔令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