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有你,“特殊战场”的坚守者们

这里是特殊战场抗疫的“特殊战场”,也是感恩有你隔离人员的“健康港湾”。过去的特殊战场一个多月里,面对突如其来的感恩有你疫情“大考”,全区17个隔离场所陆续进入了“战斗模式”。特殊战场

根据区委组织部和疫情处置一线指挥部隔离场所管理工作组紧急部署,感恩有你500多名基层干部、特殊战场医护人员等临危受命、感恩有你火速集结、特殊战场奔赴而来。感恩有你在这紧张又忙碌的特殊战场“疫”线,他们昼夜忙碌、感恩有你恪尽职守,特殊战场用行动诠释出最美“逆行”,感恩有你更用坚守书写着初心使命。特殊战场

陈立顺:全力防控不退却的“点位长”

5月1日19时许,春雨笼罩下的上金贝医学观察点显得格外宁静。刚送走宁德“0409”疫情最后一批隔离人员的陈立顺,难得放松了情绪。

作为上金贝医学观察点和方舱隔离点的负责人,从去年7月底以来,身为金涵乡党委副书记的陈立顺已经在金涵乡上金贝村坚守了整整9个月。

两套人马、一个“指挥员”,每天,核酸采样、环境消杀、垃圾处理、健康监测、信息维护、生活保障等各项工作充实且枯燥,他却从不抱怨。“疫情当下,没有谁是局外人,作为一名党员,组织相信我,把这么重要的任务交给我,我就应该冲锋在前,把点位守好,服务好隔离人员。”陈立顺说。

在他的带领下,两个隔离点位分别均设置了综合协调、医疗防控、消杀防疫、后勤保障、安全保卫、医废处置等6个工作组,统筹做好各环节工作,确保人员管控到位。

“当时时间紧、任务重,很多事情都是摸石头过河。不过抽调的人员都很有责任心,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每个环节工作环环相扣,高效运转着。”陈立顺说。

不仅如此,陈立顺还要化身“监督员”,时常通过监控视频进行实时督察,确保第一时间发现管理漏洞,及时查漏补缺,并时常叮嘱工作做好院感管理和个人防护。“医学观察点复杂而繁琐,又面临被感染的风险,不容有一丝马虎。”他说。

在隔离场所里,服务保障工作可谓是重中之重,但人员需求的多样性、个性化,却时常令陈立顺头疼不已。“此次宁德0409疫情期间,上金贝两个隔离点位主要接收七都镇域一带的隔离人员。其中不仅有本地居民,还有不少外来务工人员,男女老少、拖家带口的,十分复杂,不仅情绪安抚工作难开展,各种生活需求也从来没断过。”陈立顺说。

于是,陈立顺针对集中医学观察人员的实际诉求,制定了一系列个性化的服务保障措施——老人、小孩口味特殊,就专门安排了定制套餐;对于有基础疾病的人员,安排点对点出诊、买药;遇到群众情绪不稳定情况,及时开通热线电话加以疏导……各种暖心服务,让隔离人员充分体会到隔离不隔爱。

人员管控的重担,一件件压在陈立顺的身上,每天忙活到凌晨一两点早已是常事,难免对家人就少了关怀。“家里全靠妻子照顾,大女儿今年读高三,没法陪伴左右,只能偶尔视频鼓励,有时候感觉挺愧疚。这次非常时期,恰巧碰上了小女儿6岁生日,我却忙忘了,连句生日祝福都没及时说出口。”说起家人,陈立顺总抱着歉意和感谢。

蔡书濛:“疫”无反顾勇担当的医务人

“疫”无反顾,她先后3次奔赴隔离点,从零开始到样样精通,从防疫“小白”成长为独当一面的“大白”……她就是维也纳酒店临时隔离点医务组组长、石后卫生院副院长蔡书濛。

“那时,我刚完成一个酒店隔离点的工作,休整还不到一周时间……”跟着蔡书濛的回忆,时间拉回到4月1日:

面对来势汹汹的疫情,她主动请缨,于当晚7时许,进驻维也纳酒店临时隔离点。

“晚上9点左右,有一批密接、次密接人员要连夜入住!”一则任务通知从电话那头传来,隔离点随即进入“战备状态”。

人员入住要经过哪些流程?个人防护有什么注意事项?功能区域要如何划分?……一系列问题随之接踵而来。这时,作为“老手”的蔡书濛站了出来。

两个小时的时间里,她似“定海神针”一样分享经验,不仅按照“三区两通道”的标准,指导完成清洁区、污染区、缓冲区和医护通道、隔离人员通道的规范设置,还反复给现场工作人员演示防护用品穿脱、手卫生知识和消杀方法的注意事项。

随着隔离人员的陆续入住,核酸采样、健康监测、情绪安抚等工作事宜陆续开展。

蔡书濛告诉记者,在隔离点的前七天,每天0时开始,就要进行口咽拭子和鼻咽拭子的采样,凌晨4时前必须完成全部采样任务,将样本交接给转运人员送检。“那个时间段人体本来就处于低氧状态,却要穿着严密的防护装备,重复上百次的核酸检测动作,很容易出现晕厥、中暑现象。又因为是凌晨‘双检测’采样,时常会被不理解的群众埋怨,真的很艰难。”蔡书濛说。

敲门、沟通、采样,标准的步骤不断重复、循环,直到完成任务。而当脱下一身防护装备的那一刻,脸颊勒红了、双手泡肿了,浑身闷热难耐,但忙碌还在继续。

健康监测报表汇报、医疗物资储备、工作动线安排……为了让大家专心做好手中工作,蔡书濛主动承担起了所有“杂事”。同时,她还兼任“接线员”工作,以心理医生的身份角色,不断安抚隔离人员的情绪。每天,上百个求助消息和电话,等待着她耐心回复。

尽管很辛苦,但蔡书濛从不厌弃,从容地面对各项繁琐工作。“隔离期间,每天工作都是连轴转,不仅休息不够,精神压力还很大,我整个人都瘦了一圈。不过这段时间,真的让我成长了不少,我只是做了作为医务工作者该做的。”蔡书濛说。

林芊:事无巨细守后方的“联络员”

没有“疫”线战场的轰轰烈烈,也没有逆行出征的豪言壮语,却每天都在经历琐事与细节的“硬仗”。对于林芊而言,她只是隔离点后方的一名普普通通的“联络员”。

“隔离点工作千头万绪,总要忙到凌晨两三点。从工作制度草拟、人员架构安排,到各类防疫生活物资接收,再到整理资料文件、信息上报,甚至隔离人员的情绪安抚、需求汇总,这一系列工作都需事无巨细。”提起一个多月驻守七都坪山集中隔离医学观察点的工作,林芊这样对记者说。

作为区人社局的一名年轻干部,林芊在3月18日晚10时接到了抽调通知。“一接到通知,我就连忙收拾起了行李,抱着能为抗疫尽一份力的想法,次日一早就赶到了隔离点。走之前,家里人虽然有些担心,但还是很支持我的工作,只是一直在不断叮嘱我要做好个人防护。”林芊回忆道。

进驻隔离点的第一天,林芊就被安排进了综合协调组,做起了联络工作。

“办公室纯粹就是上传下达,和文字、报表打交道,非常繁杂。”林芊告诉记者,“我每天必须密切关注疫情进展、上级各部门的相关安排部署及督察整改意见,并做好工作例会记录,将政策信息传达给相关工作组落实后,还要进行后续跟踪、反馈。同时,还要核对汇总各类内页报表,包括人员信息表、物资接收单、工作情况汇报等等。” 

解除隔离人员接送方案的制定,也是林芊的工作内容之一。据她介绍,为了确保统一运转、闭环接送,先要与属地乡镇及指挥部人员转运组做好对接,反复确认好接送时间、人员、车辆的信息后,根据核酸检测结果,才能安排隔离人员接送工作。

“核酸检测结果的等待时间总是漫长的,这不仅影响接送工作的安排,还会造成群众情绪的起伏,沟通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这时我只能告诫自己要沉下心,要多点耐心、多份细致,做好安抚工作。”林芊说。

此外,林芊还要负责处理隔离人员的各类电话需求。“那时候,每天都要接打数以百计的电话,我只能一边做着回复,一边忙着处理各种文件。有时候为了能确保24小时服务在线,还把固定电话抱到宿舍,就怕漏掉隔离人员的电话。”林芊说。

陈立顺、蔡书濛、林芊等,都是全区17个隔离场所抽调的500多名基层干部、医护人员中的一员。在驻守隔离点的每一天,他们用责任、勇气和爱心,温暖守护了每个隔离人员,也凝聚起战“疫”的必胜信心和力量。

“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是有人在为你负重前行”。眼下,疫情形势仍然严峻复杂,坚守的身影依旧日夜奔波,让我们携起手来,与“逆行者”们,共同守护来之不易的抗疫成果,共待“疫”散花开吧! □ 周思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