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门区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为珠海“百千万工程”提供参考路径

郁郁葱葱的斗门断壮大村大榕树,黛瓦、区不千万白砖、集体经济马头墙,为珠沥青地面、海百整齐划一的工程停车位……穿过古朴、凝重的提供牌坊,斗门镇南门村乡村旅游服务中心装饰一新、参考映入眼帘。斗门断壮大村

“这里以前是区不千万一栋旧厂房,做过针织厂、集体经济电子厂,为珠后来闲置了很长时间。海百”南门村党委副书记赵立汉表示,工程在市、提供区、镇的政策、资金等方面大力支持下,原有的旧厂房被拆除,建成乡村旅游服务中心,建筑面积达9567平方米,包括酒店、餐饮、商铺、娱乐等丰富业态。

据介绍,南门村乡村旅游服务中心此前已整体发包,发包价格为27万元/月。“为建设乡村旅游服务中心,南门村也投入了几百万元资金,现在村集体每年有300多万元的收入,投入的资金不用两年就可以回本了。”赵立汉开心说道。

南门村乡村旅游服务中心的谋划和建设成效,是斗门镇以“三个融合”持续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生动剪影。

斗门区斗门镇南门村的集体所有的商业综合体。

斗门镇坚持立足优势、因村施策、多点发力,抢抓“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机遇,根据各村自身资源禀赋和发展现状,积极拓宽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推动村级集体经济不断壮大。今年1-8月,斗门镇10个行政村村级集体经济收入2476.13万元,同比增长30.53%。

“促进文旅融合、产城融合、城乡融合等‘三个融合’,成为村级集体经济取得阶段性成效的关键抓手。”斗门镇副镇长周海军表示。

聚焦文旅融合,完善乡村产业发展模式。“这种发展模式主要是‘桥上五村’,即上洲村、下洲村、新乡村、大赤坎村、小赤坎村。”周海军表示,“桥上五村”位于基本农田保护区和水资源保护区内,不能发展工业,但自然风光优美、人文气息浓厚。斗门镇从“文旅融合”角度出发,激活本地特色资源、传统优势产业、闲置农村资产等要素,发挥斗门镇文旅融合乡村振兴示范带和“斗门荔枝节”的引流作用,打造“文旅+”村集体经济发展样板。在下洲村实施的“同舟共创”项目,一期建设店铺37家,开业至今已吸引游客超20万人次,营业收入超100万元。

聚焦产城融合,探索村级留用地开发路径。据悉,这种发展模式针对的是位于富山工业园区的小濠冲村和大濠冲村,从“产城融合”角度着手,积极推动国有企业与村集体经济合作开发村级留用地,通过“企业谋划项目、项目带动产业、产业促进增收”合作方式,促进产业园区与乡村的互促互补。小濠冲村将与企业合作开发村集体留用地建设龙山智能制造产业园,预计每年至少为村集体带来收益1200多万元。

聚焦城乡融合,增强村集体“造血”能力。南门村、斗门村、八甲村紧邻圩镇中心和旧街商业区,基础设施条件良好、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商贸氛围浓厚。斗门镇从“城乡融合”角度着手,充分利用接霞庄、菉猗堂、御温泉、斗门旧街等资源,盘活集体建设用地和存量资产,通过转包租赁等方式,实现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以“物业经济+服务创收”模式激活村集体经济“造血”功能。

10个行政村之变,全域提升谋共富。斗门镇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在斗门区乃至珠海并非个案。

“村村有物业”,村民更富有。

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深入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的重要环节,也是深化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

斗门区有101个行政村,占全市行政村的八成以上,是珠海实施乡村振兴的主战场。做好斗门区“村村有物业”工作,关乎珠海“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发展大局。

近年来,珠海持续加大政策、资金和项目支持力度,探索“村村有物业”发展模式,进一步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去年8月出台的《珠海市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物业经济工作方案》明确:到2026年末,全市100%行政村有经营性物业收入,全面完成“村村有物业”工作。

此前,珠海市《关于支持斗门区建设“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示范区的若干措施》明确:全面铺开“村村有物业”;支持斗门区加快建设“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示范区,在绿色低碳发展、城乡规划建设、推进乡村振兴上走在全国前列。

为政贵在行。实现目标、完成任务,必须沉下心来抓落实。

根据全市一盘棋部署,按照《斗门区建设全省“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 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示范区工作方案》,斗门区将采取针对性举措,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加快创建全省“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示范区,为全市、全省发展大局提供参考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