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公共文化场所:筑牢节日疫情防线 满足群众文化需求

在市图书馆,市公所筑读者正在向工作人员出示粤康码和行程码。共文 詹嘉鹏 吴育杭 摄


  本报记者 詹嘉鹏 吴育杭

  随着我市公共文化场馆服务质量的化场化需不断提升,图书馆、牢节博物馆、日疫美术馆等逐渐成了市民假期的情防求“充电”好去处、外地游客的线满新晋打卡地。面对复杂的足群众文疫情形式,国庆假期公共文化场馆如何落实防疫措施?近日,市公所筑记者就此进行了走访。共文

  “大家先佩戴好口罩,化场化需扫描地面上的牢节‘行程码’二维码,再站到测温仪前测量体温。日疫”3日上午10时左右,情防求记者在市图书馆入口处看到,线满安保人员在确认市民完成了上述防疫措施后,才予以放行。紧接着,市民还需继续向临时工作台的工作人员出示粤康码和预约码,经查验无误后,才能入馆。

  市图书馆相关负责人说,根据当前疫情防控指引,该馆继续以预约限流的方式提供服务。国庆期间(逢周一正常闭馆),图书馆每日限流1500人,并根据疫情防控情况动态调整,读者进馆前需提前预约。“国庆假期,我们每日预约名额很快就会被约满。”该负责人说。现场一位成功进馆的读者告诉记者,她早在一天前就在网上进行了预约。

  记者从市博物馆和市美术馆了解到,国庆期间(逢周一正常闭馆),前者每日限流300人,后者每日限流100人,两者都将根据疫情防控情况动态调整,参观者进馆前需提前预约。

  据了解,国庆期间,我市各公共文化场馆均能按照上级印发的最新防疫指引,严格落实疫情防控各项要求,保障场馆安全有序开放,满足市民游客的文化需求。